化肥利用率受施肥量、施肥種類、土壤特性、作物品種等許多因素的影響,在一些地方氮肥的利用率在20%-50%,磷肥的利用率在10%-30%,氮、磷的利用率很低,需要采取措施來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只有使肥料得到很好的利用,才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一、不同種類的肥料要采用不同的施用方法
施用氮肥要防止和減少氨的揮發損失。碳酸氫氨和硫酸氨較易揮發,應該深施、溝施或穴施,而后覆土。尿素可深施,若不便深施可結合中耕順壟撒施,使肥土相融,2天后再澆水,若澆水過早,會使尿素隨水流失,而降低肥效。
磷肥中,過磷酸鈣是速效性肥料,所含的磷易被鈣、鐵離子固定。施用時應環繞作物根系穴施或開溝深施,以增加磷肥與作物根系的接觸,便于吸收利用。
硫酸鉀做基肥要深施,以防堿土層干濕變化迅速,引起鉀素的晶格固定。氯化鉀一般不做追肥,做基肥時,避免在忌氯作物上直接施用,可提前3-5天施用。
復合肥、磷酸二銨及三元素復合肥,施用時,既要避免氮素的損失,又要減少磷鉀的損失。要開溝穴施后覆土,隔2-3天后小澆1次水為宜。
二、不同性質的土壤施用不同的方法
在砂性土壤中,磷肥全部做底肥,氮肥應一半做基肥,另一半生長發育過程中分期追肥,然后澆水量不能過大,避免大水漫灌后造成漏肥。
粘質土壤中,有水澆條件的可將磷肥及三分之二的氮肥做基肥,三分之一的氮肥分期追肥,無水澆條件的旱地,氮磷全部做基肥。
土壤施肥,要前后均穩,既要施足基肥,保證作物苗期有足夠的肥料供應,又要在生育后期追肥,避免后期脫肥。
在土質肥沃的土壤中,要適當控制氮肥的用量,宜早施,以防作物后期因氮肥過剩而造成貪青晚熟,要增加磷、鉀肥的用量。
三、因不同的作物不同的時期而施肥
各種農作物對養分的需要都有一個臨界期和最大效率期。作物的營養臨界期,一般處在作物的生長前期,尤其對磷的需要表現更為明顯,在這時期要保證適量的養分供應。如小麥的氮臨界期在分蘗期至幼穗分化期,磷的臨界期在3-5片葉期。在作物的最大效率期內,作物對某一種或幾種養分的需要量最多,此時施用化肥最能發揮其增產潛力。小麥施用氮肥的最大效率期在拔節期至抽穗期;玉米在喇叭口至抽穗期。
有些作物對不同營養元素的敏感性不同。小麥、玉米對氮、磷、鉀的需要量都較大,而豆類、油菜對磷比較敏感,薯類、煙草等作物對鉀比較敏感。農作物對其敏感的元素吸收利用率高。
四、要適量混合施用
生產中,最佳施肥期,以既節約肥料又獲得最高產量為原則。肥料用量過大,不僅浪費肥料,甚至有的還會危害作物生長,造成產量損失。氮肥過量,作物徒長,抗病及抗倒伏能力下降,還會造成貪青晚熟、產量品質下降。磷肥過量,生育期則會縮短,產生早熟,同時也會造成產量及品質下降。磷肥中的過磷酸鈣施得過多,還會形成碳酸鈣這種不溶的固體物質,改變土壤的理化性狀。
各種養分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缺少某一種養分時,盡管其它養分得到滿足,作物的生長發育也會受到影響。如果缺氮時會影響作物對磷、鉀的吸收,如果缺磷時會減少對氮、鉀的吸收,缺鉀時不利于氮的吸收。因此在施用肥料時,要注意各種肥料配合施用,使各種養分互相作用,共同促進作物生長。各種肥料間的配合數量和比例根據土壤肥力和作物的需肥特性而定,在總體上氮、磷的比例為1:0.7。在肥料混合時要注意不能將混合時會產生不良作用的肥料混在一起。如磷酸銨不能和草木灰等堿性肥料混合,尿素不能和氯化鉀久放等。
化學肥料,肥效快;有機肥料,肥效持久;屎陀袡C肥混合施用,能夠相互補充,滿足作物整個生育期對養分的供應,還可利用有機肥的緩沖和持肥能力,來減少化肥養分的損失,從而提高化肥的利用率。農民施肥時要掌握:施足基肥(一般以有機肥和二銨為主);分期追肥(化學肥料)適期、適量合理混合的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