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聯土壤學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陸地上能夠生長綠色植物的疏松表層!边@個定義正確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土壤之所以能生長綠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種獨特的性質——肥力。土壤這種特殊本質,就是土壤區別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據。土壤肥力雖與土壤物質組成有聯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狀的影響。(1)土壤質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稱為土壤質地。直徑小于0.01毫米的土粒稱泥;直徑為1—0.01毫米的土粒稱砂;直徑大于1毫米的土粒稱礫石。根據土壤質地不同將土壤分為砂質土、粘質土和壤質土。①砂土:這類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間大孔隙多,土壤容積比重在1.4—1.7克/厘米3之間,因此,土壤晝夜溫差大,通透性好,有機質礦質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結,肥力一般較低。種植作物要增施有機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②粘土:這種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間。土壤硬度大,粘著性、粘結性和可塑性都強,故適耕性差。土壤保水保肥力強,潛在肥力較高。但土緊難耕,土溫低,肥效不易發揮。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溫,多施腐熟性有機肥和熱性化肥。③壤土:這種土壤泥砂比例適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間。質地輕松,通氣透水,保水保肥力強,耕作爽犁。因此,它是水、肥、氣、熱協調的優質土壤。(2)土壤結構:土壤形成團聚體的性能,稱為土壤的結構性。凡土粒膠結成直徑為1—10毫米的團粒狀土壤結構,稱為團粒結構。這是土壤結構中最好的一種。其形成條件有兩個:一是膠結物質。土壤中的膠結物質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質和微生物的菌絲及分泌物。這些物質與鈣膠結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養分豐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穩性團粒狀土壤結構。因此,增施鈣質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團粒結構形成。二是外力擠壓作用。凡是作物根系穿插、干濕交替、凍融交替和耕作都對粘聚起來的土粒產生一定的外力擠壓作用,使之散碎成一定大小的團粒。深耕、免耕、滴灌、水旱輪作,都有利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
其一,能協調土壤水分和空氣的矛盾。由于團粒間存在大孔隙,團粒內又有毛細管孔隙,這就有利于水分、養分、空氣三者間的同時存在。從而土壤水、肥、氣、熱狀況協調。其二,具有良好的養分狀況。隨著水、氣矛盾的解決,也解決了水分與養分的矛盾。因團粒表面常為好氣分解,團粒內部又為嫌氣分解,前者有利于土壤養分釋放給作物吸收,后者有利土壤腐殖質累積,養分保蓄。矛盾協調后的水分與養分就能同時而不斷地供給作物需要。其三,使土壤松軟適度。具有團粒結構的土壤,疏松多孔,犁耕阻力小,耕作省力,耕翻質量好;土壤細碎而均勻,既不緊硬,又不起漿浮泥;干燥不開大坼,泡田滲漏損失也小。(3)土壤吸收性能。土壤有吸收固體、液體和氣體的能力。其吸收方式分為五種。①機械吸收作用:這是指土壤將大于土壤孔隙而懸浮于溶液中(如骨粉、餅肥、磷礦粉及糞便殘渣等)的微細顆粒機械地阻留下來,使之不隨土壤中滲水而流走的一種作用。由于土壤顆粒愈小,排列愈緊密,土壤孔隙愈細,因此機械吸收作用就越強,則土壤保肥性能就好。這種作用對新改稻田、新水庫、塘壩有利增強保水蓄水的功能。②物理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膠體依靠其表面能將分子態養分吸附在表面上,而膠體與被吸附物不起任何化學反應的一種作用。這種作用,由于對分子態養分有保持能力,因此,土壤中的氨氣、尿素、氨基酸等分子態氮就會減少揮發損失。平常在施用易揮發的銨態氮肥時要求復好土就是這個道理。③化學吸收作用:這是指土壤中可溶性養分(如某些離子與帶不同電荷的離子發生化學作用),由純化學作用產生不溶性沉淀而固定在土壤內的作用。這種作用,雖然有減少可溶性養分的流失,但被固定下來的養分就難以再被作物吸收利用,故降低了養分的利用率。因此,把磷肥集中施或與有機肥混和施,制成顆粒球肥施和根外噴施,就是避免化學吸收作用的發生,減少土壤對磷酸的固定。④代換吸收作用:這又叫物理化學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膠體表面吸著許多與它帶相反電荷離子的同時,其表面上又有等當量的同電荷的其它離子被代換出來的作用。其實質是一種離子(陽離子或陰離子)代換過程,是土壤膠體所吸收的離子和土壤溶液中的離子在相互代換。所以這種作用是可逆的,即膠體所吸收的離子,又能重新被其它離子代換到溶液中去。從而,這種作用在調節土壤中可溶性養分的保蓄和供應,具有重要意義。⑤生物吸收作用:這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及作物根系和動物等,吸收養分構成有機體而保留在土壤中的一種性能。由于生物是根據自身需要,從土壤溶液中選擇吸收各種可溶性養分,形成有機體。當它們死亡后,有機殘體又逐漸分解,把營養物質釋放出來,供作物吸收利用。所以生物吸收作用,能保持養分,積累養分,提高土壤肥力。(4)土壤酸堿度。土壤酸堿度是指土壤溶液中存在的H+和OHˉ的量。通常用PH值表示。PH=7時是中性反應,這時溶液中H+和OHˉ數量相等;pH小于7表示是酸性反應,這時H+多于OHˉ;H大于7表示是堿性反應,這時H+少于OHˉ。土壤酸堿度按其PH值的大小分為七級:①土壤酸堿性產生原因:土壤之所以有酸堿性,主要是土壤中存在酸堿物質。H+來源主要是土壤膠體上吸附的H+和Al+3;其次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解離的結果:H2CO3=H++HCO3ˉ, HCO3ˉ= H++CO3ˉ除此之外,還有有機質轉化過程中,分解產生的有機酸(丁酸、草酸、檸檬酸等)、巖石風化過程中,化學變化(如含硫礦物氧化)成的酸以及施用肥料加進的酸性物質[如(NH4)2SO4、NH4Cl],當NH4+被作物吸收后,常遺留在土壤中的酸根(SO4-2,Clˉ)都能使土壤酸性增加。OHˉ的來源主要是土壤中碳酸鈉、碳酸氫鈉等鹽類水解以及土壤膠體上含的代換性鈉形成強堿轉化結果。例如:Na2CO3+2H2O 2NaOH+H2CO3,NaHCO3+H2O NaOH+H2CO3
②作物對土壤酸堿度的適應能力:強酸性與強堿性土壤都不利于作物生長。不同的作物要求土壤酸堿度不同。如茶樹只適宜在酸性土壤上生長,像映山紅、馬尾松、楊梅、蒜盤子等,就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而天竺、圓葉包柏、柏木又是石灰性土壤的指示植物。此外,土壤酸堿度對營養元素的有效性及有益微生物的活動都有很大的影響,土壤過酸過堿還影響土壤良好結構的形成(現不作詳細闡述),這些無疑的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作物的生長和發育。(5)土壤緩沖性能:在土壤加入酸、堿物質后,土壤所具有的抵抗土壤溶液酸化或堿化的能力,稱為土壤緩沖性能。土壤膠體上代換性陽離子存在,對酸堿有緩沖作用。這是由于土壤膠體上代換性陽離子(鹽基離子或H+)被代換到溶液中生成了中性鹽或H2O,可以使土壤的酸堿度經常保持穩定,為作物和微生物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同時也為指導施肥提供依據。向土壤中施用有機肥料、泥土類(塘泥)肥料、石灰和種植綠肥等,都是提高土壤緩沖性能的有效措施。
土壤有機質含量的高低,代表者土壤肥力的高低。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它能促使土壤形成團粒結構,改善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學過程的條件,提高土壤的吸收性能和緩沖性能。土壤有機質過低的土壤免疫力就低,容易板結,酸化,作物容易得病。
一、有機質的作用
有機質為何如此重要,那得從它的功能說起,七大作用決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
1、有機質是土壤養分的主要來源

有機質中含有作物生長所需的各種養分,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為作物生長提供氮、硼、鉀、鈣、鎂、硫及其他微量元素。有95%以上氮素是以有機狀態存在于土壤中的。除施入的氮肥外,土壤氮素的主要來源就是有機質分解后提供的。
2、有機質可以促進作物的生長發育
有機質中的胡敏酸可以增強植物呼吸,提高細胞膜的滲透性,增強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同時,有機質中的維生素和一些激素能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
3、有機質可以促進土壤結構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質
有機質中的腐殖質是土壤團聚體的主要膠結劑,土壤有機膠體是形成水穩性團粒結構不可缺少的膠結物質,所以有助于黏性土形成良好的結構,從而改變了土壤孔隙狀況和水、氣比例,創造適宜的土壤松緊度。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砂土的團聚性,改善其過分松散的狀態。
4、有機質可以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緩沖性能
土壤有機質中的有機膠體,帶有大量負電荷,具有強大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大量的陽離子和水分,其陽離子交換量和吸水率比黏粒要大幾倍、甚至幾十倍,所以它能提高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土壤對酸堿的緩沖性。
5、有機質可以促進土壤微小生物的活動
土壤有機質供應土壤微小生物所需的能量和養分,有利于微小生物的活動。
6、有機質可以提高土壤溫度
有機質顏色較深,一般是棕色到黑褐色,吸熱能力強,可以提高地溫,改善土壤熱狀況。
7、有機質可以提高土壤養分性
有機質中腐殖質具有絡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對低產田來說,通過增加有機質含量可以培肥土壤,提高地力水平。對高產田來說,由于有機質不斷分解,也需要不斷補充有機質。腐殖質能和磷、鐵、鋁離子形成絡合物或螯合物,避免難溶性磷酸鹽的沉淀,提高有效養分的數量。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土壤有機質含量多的土壤,其土壤肥力水平較高,不僅能為作物生長提供豐富的營養,而且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強,能減少養分的流失,節約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機質含量較少的土壤,情況則相反。
1、落葉堆肥
落葉是非常天然的一種肥料,回歸土壤可以給土壤增加有機質。不過落葉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病蟲源,因此不能直接覆蓋在樹下,而是應該將枯枝落葉清理出來,集中到一起制成堆肥。再經過高溫殺菌之后,施用到土壤中,這樣可以非常好地提高土壤有機質。
2、種植綠肥或生草
提高土壤有機質,也可以在地里種上苜蓿、三葉草、大豆等綠肥或生草。種植的綠肥要適量追肥,以此促進生長,增加作物產量。
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種植綠肥、施行綠肥與糧食作物輪種,一直是給土壤增加有機質的一種重要方法。綠肥產量高,那么有機質的質量也就高,養分也就越豐富。
3、增施有機肥料
增施有機肥料是提高土壤有機質的重要方法,有機肥養分比較全面、有機質含量高,同時還能起到疏松土壤,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結構,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等作用,深受農戶朋友喜愛。
4、秸稈還田
作物的秸稈含有較多的纖維素、木質素,在腐解過程中能夠形成較多的腐殖質,而秸稈直接還田對提高土壤有機質非常有效。并且秸稈是作物中剩下的,非常方便還田。尤其對于含氮較多的土壤,秸稈還田提高有機質的效果非常好。
另外,秸稈還田還可以結合廄肥一起使用,這樣可以加速殘體分解,累積腐殖質,提高有機質,促進作物增產增量。
不同的地區,土壤有所差別,因此提高土壤有機質的方法也不一樣,農民朋友們在實際操作時應該應地制宜,結合當地土壤有針對性地選擇提高土壤有機質的方法。
|